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官方网站!!!
甘蔗植保研究中心
- 分类:机构设置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12-07
甘蔗植保研究中心
- 分类:机构设置
- 发布时间:2018-12-07 16:30
岗位科学家
黄应昆,男,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现任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岗位科学家,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
长期致力于甘蔗病虫害研发工作。承担完成了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农科院研究基金课题,在甘蔗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特别是对国内分布新纪录种“细平象”、“斑点象”和“赭色鸟喙象”等甘蔗重要新害虫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并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完成了国家"948"、云南省国际合作、重大农业推广、省院省校合作等项目,大力进行甘蔗综合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高新技术推广,为蔗糖产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承担完成中澳、中法等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建立了规范化的甘蔗主要病害检测技术方法,建成了国内第一家规范的、规模化的甘蔗脱毒种苗生产车间,为蔗糖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云南省优秀科普作品1项、第十一届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12项,获国家专利1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4部,参与编著出版专著3部 。

主要研发工作之一
甘蔗病害检疫技术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和扩展,以昆明检疫温室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完善了甘蔗主要病害检测技术和方法及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化的“甘蔗进出口检疫和疫情检测程序”。主要包括:甘蔗细菌病(白条病、宿根矮化病)血清学检测技术(ELISA)和PCR检测技术;真菌病(黑穗病或霜霉病)PCR检测技术;病毒病(嵌纹病、斐济病、线条病、杆状病、条纹花叶病)ELISA和分子检测技术及类菌原体病害(白叶病)分子检测技术,为我国甘蔗病害检疫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同时,申请并通过了甘蔗引种检疫基地认定,为我国更好地开展国际间甘蔗品种引进和交换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依托先进的检测检疫设施,积极从国外引进高产高糖新种质(品种),先后从国外引进甘蔗品种和我国稀有的甘蔗种质资源300余份,选育出了高产高糖的云引2号、3号、4号等新品种并通过国家审定,选育出了VMC76-16、VMC88-354、VMC95-88、Q202、C266-70和SP80-0185等一批优良种质材料,提供杂交育种利用,极大丰富了我国甘蔗遗传育种基因源。
主要研发工作之二
甘蔗病害检测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
在云南省科技攻关“甘蔗重大病毒病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国家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甘蔗花叶病病原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国家和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甘蔗病害检测技术研究”等项目支持下,针对甘蔗病毒病、宿根矮化病、黑穗病、锈病等主要病害,开展了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并优化基于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制快速诊断试剂盒,应用于早期诊断监测与防控。
通过项目实施,探明了甘蔗病毒病、宿根矮化病、黑穗病、锈病等主要病害病原种类及主要株系(小种)类群及其遗传多样性,明确监测的病原目标基因;优化建立了甘蔗宿根矮化病、花叶病、黄叶病、黑穗病、锈病 、杆状病、条纹花叶病、白叶病等主要病害血清及分子快速检测技术,为甘蔗病害早期诊断和防控、脱毒健康种苗检测及抗性育种提供技术支撑;制定出甘蔗种传病害种苗检测技术规程,建立了甘蔗重大病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应用示范。
主要研发工作之三
甘蔗重大虫害监测与防控新技术研究
●90年代以来,对云南新发生的危险性害虫——蔗头象虫、蛀茎象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鉴定出我国甘蔗象虫种类4种新记录,摸清了不同象虫生活史习性和发生发展、种群消长规律,制定科学防治技术,进行了100多万亩的大面积防治技术推广,有效地控制了危险性害虫的发生发展。
●“十一五”期间,为解决日趋严重危害甘蔗的蔗螟、蔗龟等重大虫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确定了主要发生种类及危害损失,摸清了发生规律,建立了预警监测技术,规模性地推广运用杀虫灯诱杀,为综合防治成功开辟了一条经济高效、环保安全新途径。
同时试验筛选出高效低毒、经济环保型农药,研究明确了相应的最佳施药时期和科学施药技术,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解决了生产上大面积综合防治蔗螟、蔗龟等重大害虫的技术问题,进行了200多万亩的大面积防治技术推广,有效地控制了发生危害,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边疆人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研发工作之四
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近年来,针对我国蔗区病虫害为害普遍,特别是种传病害危害日益严重,借鉴国外先进脱毒技术经验,研究开发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消化吸收了国际上最先进健康种苗生产技术,形成温水脱毒方法、工艺流程;优化完善了脱毒种苗生产技术和快繁技术体系,制定了标准化技术规程;建成中国第一家研发型甘蔗种苗脱毒处理车间。通过科技人员几年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宜我国蔗区的温水脱毒生产健康种苗技术 ,2009年获得了我国健康种苗核心发明专利,并同时申请了一批健康种苗繁育与检测专利技术。
目前温水脱毒种苗显著成效得到各级领导和制糖企业肯定认可和高度重视,部分企业领导多次到甘蔗所考察并商谈技术引进,进行开发示范。2010年,该技术被农业部纳入主推技术,并列为“甘蔗健康种苗示范项目”支持;被科技部立为成果转化资金重点项目,进行转化开发示范;参加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暨高新技术展,荣获优秀参展项目奖。
该技术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健康种苗生产技术,简便易行。田间栽种管理与大田生产一致,蔗农易于接受。与常规种苗相比,脱毒种苗在整个生长期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早生快发、伸长拔节早、长相健壮,脱毒种苗叶片光合速率、株高、茎径、有效茎数等参数指标均明显高于带病种苗,平均亩产比传统种植提高1.0吨以上,按吨蔗价350元计,亩增收350元,延长宿根年限2-3年,可降低种植生产成本,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同时还可提高蔗糖分(0.5%),降低糖厂吨糖生产成本,可有效地提高蔗糖业市场竞争力 。
技术负责人:黄应昆 研究员
-
国家糖料产业体系开远综合试验站蔡青研究员一行调研勐海、澜沧、元江、新平蔗区
根据国家糖料产业体系开远综合试验站重点任务内容,为进一步了解试验站四个辐射县(勐海、澜沧、元江、新平)2017年示范品种的田间表现,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对甘蔗产业的支撑作用,2017年11月9-14日,开远综合试验站站长蔡青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一行4人深入勐海、澜沧、元江、新平蔗区实地调研了甘蔗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效果,分别在勐海县甘蔗技术推广站、澜沧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元江县经济作物工作站、新平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查看了云蔗08-1609、云蔗09-1601、粤糖43号、福农09-4095、桂糖40号、福农07-3206、柳城07-150等品种的田间表现,其中,云蔗08-1609在四个蔗区的表现较优。 期间,蔡青站长还详细了解了各辐射县甘蔗产业情况,并就2017年甘蔗产业经济调查问卷的开展情况作了部署,针对调查过程中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解答。最后,就年底开展示范品种产量和糖分数据的调查、收集做了进一步明确。
-
甘蔗所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参加国家甘蔗体系2016年年终总结会议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2016年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终总结和考评工作的通知》要求,为了做好2016年度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的工作总结及人员考核工作,2017年2月18-23日,国家甘蔗体系2016年年终工作总结大会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农业部和广西自治区相关领导莅临指导。 首席科学家陈如凯教授主持会议,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团队成员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以下简称“云南甘蔗所”)岗位科学家张跃彬研究员、吴才文研究员、黄应昆研究员和开远试验站站长蔡青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一行4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岗位科学家张跃彬研究员、吴才文研究员、黄应昆研究员和开远试验站站长蔡青研究员分别围绕2016年初各岗位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重点任务、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应急性技术服务、前瞻性研究任务及其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汇报,重点对各岗位的工作亮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考评中,云南甘蔗所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考核名次整体靠前,其中,张跃彬研究员和黄应昆研究员考核为优秀。另外,根据产业发展科技需要,会议还对2017年体系工作计划进行分组讨论,并就2017年跨体系合作、扶贫及创新驱动等工作进行了重点讨论。
-
国家甘蔗产业体系育种室“十三五”重点研究任务研讨会在昆明顺利召开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农业部“转方式,调结构”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攻坚之年,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要求各研究室认真梳理甘蔗产业“十三五”需要优先解决的、事关体系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问题,形成“十三五”的重点任务。 2016年3月7-10日,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十三五”重点研究任务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议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简称“云南甘蔗所”)承办,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主任许莉萍教授主持,甘蔗所副所长、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吴才文研究员一行4人参加了会议,并承担了会议的组织工作。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还指派了体系秘书、机械、栽培和植保研究室岗位专家和部分综合试验站站长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在全面总结育种研究室“十二五”取得的成绩和科学客观分析我国甘蔗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技术需要求的基础上对育种研究室“十三五”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研讨,形成了“适宜机械化的甘蔗新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和“强宿根抗逆甘蔗种质创制与评价技术”等2项重点研究任务,任务拟通过技术创新、资源评价、抗旱、抗寒、抗病、养分利用和品种适应机械化等遗传特性研究,从种质、亲本和品种等关键技术上突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下一步育种研究室各岗位科学家及其团队成员将围绕重点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推进各项研究,为我国蔗糖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关键的品种技术支撑。
-
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十三五”研究任务内容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甘蔗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科学规划“十三五”工作任务,切实发挥体系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2016年3月8-9日,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十三五”研究任务内容研讨会在昆明顺利召开。 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广西甘蔗研究所黄诚华博士、福建农林大学高三基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张树珍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黄应昆研究员以及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孙东磊高级农艺师等5个岗位团队的岗位科学家或代表及其主要技术骨干7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同时还邀请了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云南德宏综合试验站张永港站长、广西柳城综合试验站卢文祥站长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当前我国不同生态蔗区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为害情况和存在问题、技术需求及防控思路、对策,结合甘蔗生产实际,探讨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形势与趋势,重点研讨了研究室“十三五”工作任务与考核指标。 研究室主任、广西甘蔗研究所黄诚华博士对会议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各位专家的热烈讨论,明确了研究室“十三五”研究方向和重点,要求大家围绕会议研讨内容,抓紧时间补充完善研究室“十三五”工作任务,并着手制定各团队“十三五”的重点任务和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等工作内容。
地址: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 电话:0871-65892704 传真:0873-7222489
版权所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滇公网安备 53250202000134号 滇ICP备11003733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