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官方网站!!!

全部
  • 全部
  • 产品管理
  • 新闻资讯
  • 介绍内容
  • 企业网点
  • 常见问题
  • 企业视频
  • 企业图册

科研管理科

一、部门概况:科技管理科是全所科技活动管理的职能机构。科技管理科在所长、分管副所长的领导下,由科长和副科长负责管理全所相关的科研业务和科技推广工作,并接受云南省农科院科研处的业务指导。同时,云南省现代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办公室、云南省蔗糖产业办公室、云南蔗糖工程中心设在本部门,部门负责相关日常管理工作。二、部门职责:1、组织、策划国家和省相关项目申报、管理及申报材料的编写;以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的联系及跟踪管理。2、负责科技成果的登记、报奖、评奖及授奖的组织与策划,以及组织专利申报、论文撰写。3、负责学科建设及科研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各级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建设的管理,各类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学术团体管理工作。4、负责各类学术交流方面的联络、组织、管理。5、负责科研信息的收集,科技宣传的组织策划,以及科技成果保密工作。6、组织参加科技成果展览和科技信息发布会。7、负责科技档案日常管理.8、负责网站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9、负责云南省现代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省蔗糖产业办公室、云南蔗糖工程中心的日常工作。  10、科研管理及其它所领导交办的相关事宜等。

党政办公室

一、部门概况:党政办公室是所党委、行政的日常综合办事机构,是所的综合部、参谋部、协调部和服务部,处于中枢地位,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传递信息、联系内外的作用。既直接为领导服务,又上情下达直接为各部门和广大职工服务,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是沟通四面八方的桥梁和纽带。党政办公室以服务于甘蔗所改革发展大局为根本目标,以“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创新”为团队精神,以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紧紧围绕所中心工作,努力做好所领导的参谋助手、各项重要决策决定的督察督办、各部门综合协调为基本职责,以服务领导、服务部门、服务职工为主要工作内容,努力打造团结向上、开拓进取、讲究效率、服务一流的坚强团队。二、主要工作职责:1.全面了解甘蔗科技改革发展和重大措施在研究所的贯彻执行情况,协助所领导负责研究所同各职能科室、各业务单位之间的综合协调,对外联系以及所内部各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做好所领导的参谋和助手。2.协助所领导按照国家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做好科级干部的推荐、聘用、考核、任免以及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3.协助所领导起草制定所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负责监督研究所有关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4.按照公文管理的规范程序,认真审核拟发单位的各项公文文稿,做好上级部门以及区局各职能处室往来行文的呈批、注办、催办和收发工作。  5.按规定承办各类人员的人事档案、工资、津贴的调整以及社办基金的缴纳等工作,按时准确统计和送报单位人事、劳动工资等方面的各项报表。  6.负责行政后勤、综合管理、安全保卫以及工、青、妇组织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7.负责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报告的起草编写工作,参与单位会议的组织,草拟会议纪要等工作。  8.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研究所的各种印章,做好单位的纪要处理和保密工作,坚决杜绝失密事件的发生。  9.严格管理和执行上级部门审批的单位机构、人员编制等有关规定;负责单位各项资产的登记和管理工作。  10.承担研究所职工的政治思想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等项具体工作,定期向所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双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  11.按时完成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瑞丽育种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瑞丽育种站简介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瑞丽育种站于1988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农业部部长和康等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由国家农业部、云南省联合投资在瑞丽建立了甘蔗杂交育种基地。承担着开发利用云南珍贵而丰富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创造新型血缘亲本并提供利用,选育在高产、高糖、抗性方面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深化甘蔗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研究,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促进我国甘蔗糖业生产与科研发展的任务。  建站20余年来始终坚持建站目的,从源头开始进行自主创新。针对我国甘蔗遗传基础狭窄,创新型亲本相对缺乏是限制突破性甘蔗品种选育的主要瓶颈问题,以提高甘蔗资源利用率和品种选育水平,开展了甘蔗育种中最最重要、也最为艰难的从野生种开始到新型育种材料培育的基础杂交历程。经过研究的不断深入,杂交利用了30余个云南野生甘蔗资源无性系,培育出云南特色(含云南野生甘蔗血缘)的创新亲本材料300多份(称为“云瑞”系列),并提供广西、广东、福建、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的主要甘蔗育种单位利用;选育出我省第一个含云南野生甘蔗血缘的新品种;“十一五”期间选育出优良品系材料45个,分别进入全国、云南省、德宏州区域试验筛选,为蔗糖产业各层次、各部门的需要提供了丰富的优良种源。  瑞丽育种站是我国第二大的甘蔗杂交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内陆型杂交基地,承担着向我国主要甘蔗育种机构提供新型杂交种子的任务,既:利用云瑞系列创新亲本进行组配杂交,然后将收获的杂交种子(花穗)寄给各育种单位自行育苗选育研究。目前,我站在甘蔗远源杂交利用、甘蔗花期调控技术、甘蔗定向杂交关键技术等方面获得突破,并已形成了独具云南特色的甘蔗杂交技术体系。每年可生产800个以上杂交花穗供外单位使用,使云南甘蔗野生血缘进入当今甘蔗育种进程,极大丰富了甘蔗遗传血缘基础,实现了把云南野生甘蔗资源优势转化为对我国蔗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服务优势。  瑞丽甘蔗育种站现有科研生产生活用地54亩,建有甘蔗杂交温室400M2,亲本温室288M2,网室400M2,光周期室123M2,设有甘蔗抗旱性生理生化研究、细胞染色体分析、甘蔗品质分析等专业化实验室。  瑞丽站现有在职职工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具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8人,在读博士1人。

科技开发中心

  一、中心概况:科技开发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集甘蔗科研、育种、开发、示范推广、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综合型部门。二、主要任务:根据云南乃至全国蔗糖生产发展对甘蔗科技的需要,以“科技创新、跨越发展、以人为本,服务蔗糖”为理念,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在甘蔗新品种选育、实用新型技术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支撑现代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技术依托: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农业部云南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国家内陆甘蔗杂交育种基地、国家农业部甘蔗良(原)种繁育基地、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目前,科技开发中心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水田、旱地甘蔗良种繁育展示基地1000余亩,具备年生产甘蔗新品种健康种苗2000余吨的生产能力。

甘蔗农艺研究中心

岗位科学家张跃彬,男,1969年生,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二届中国糖业发展专家、《中国糖料》副主任委员、广西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专家、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人。   先后获云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云南首届农业科技青年标兵;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先后主编出版《甘蔗产业发展技术》、《甘蔗原料高效管理技术》、《蔗区土壤养分与科学施肥》、《云南蔗糖产业》、《双高甘蔗标准化综合技术》、《甘蔗高产创建技术》等6部著作。  郭家文研究员介绍     郭家文,男,1979年生,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学士。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书记,研究员,云南省技术创新培养人才。  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甘蔗栽培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期间全面系统的研究了云南蔗区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在甘蔗的营养生理与施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致力于甘蔗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目前主持农业行业专项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专著2本,在国家级期刊《土壤》、《土壤通报》、《西南农业学报》、《中国糖料》、《甘蔗糖业》等期刊主笔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适用新型专利1项。 团队科研人员 姓  名学历职 称研究方向备 注张跃彬硕士研究员甘蔗综合技术国家甘蔗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第二届中国糖业专家《中国糖料》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刘少春本科研究员甘蔗栽培与生理云南省甘蔗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郭家文本科研究员甘蔗营养与施肥云南省农科院学术学科带头人崔雄维硕士助研甘蔗耕作与栽培樊  仙硕士助研甘蔗耕作与栽培杨  华硕士助研甘蔗信息技术冯  璐本科助研甘蔗信息技术李如丹硕士助研甘蔗耕作与栽培刀静梅本科助研甘蔗营养与施肥李复琴大专研实甘蔗品质分析陈建国硕士研实甘蔗栽培陈淮南本科研实甘蔗栽培主要研发工作之一甘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开发  近年来,通过与蔗糖生产企业紧密结合,系统的研究了云南蔗区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并建立蔗区了土壤养分数据库;有针对性的研究了甘蔗对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养分需求规律;结合云南蔗区土壤养分状况、甘蔗的需肥规律、肥料的生产工艺等开展了甘蔗专用肥的研制与开发,向制糖企业提供甘蔗专用复合(混)肥配方。  获得的主要专利:一种甘蔗专用复混肥(专利号:200710066326.4);一种甘蔗专用叶肥(专利号:200810058376.2);一种甘蔗营养生长调节剂配方(专利号:200710066470.8);一种甘蔗专用肥(专利号:200810058374.3)。  先后完成12个蔗糖龙头企业,16个县(市)的蔗区土壤养分与施肥技术研发工作,对甘蔗复合肥专利配方示范推广85.9万亩,增产甘蔗53.26万吨,实现农业增收1.57亿元,成功的探索了一条科企结合,产业支持科研的新型科技创新之路。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技术负责人:刘少春研究员郭家文副研究员 主要研发工作之二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开发  —云南山地小规模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和关键装备的试验示范  以国家行业专项“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开发”、国家甘蔗产业体系“甘蔗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为支撑,引进和研究开发国内外甘蔗生产机械30余台/套,实现甘蔗整地、种植、中耕管理、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甘蔗农机学科,建立了国家甘蔗产业体系“甘蔗机械化展示中心”。  主要研究:  (1)全程机械化作业对土壤及甘蔗生长的影响研究;全程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研究;甘蔗全程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2)全程机械化装备配置分析;甘蔗全程机械化作业农艺技术规范;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结合技术规程;  (3)甘蔗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及推广模式。  甘蔗原料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发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蔗糖厂信息化工程示范”课题、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项目的支持下,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发出多功能的现代甘蔗原料全程高效管理信息系统,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通过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成果一是在国内蔗区首次研发形成了集蔗区档案数据管理、甘蔗种植优化布局、成熟甘蔗优化砍运、收购自动计量与财务结算、考核管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程管理甘蔗原料的信息系统;二是在国内首次研究形成人工智能优化砍运系统,实现了早熟早砍,甘蔗高糖入榨,提高了甘蔗出糖率;三是在国内蔗区首次对甘蔗种植发展的奖励机制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了管理。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技术负责人:杨华助研冯璐助研  主要研发工作之四—科技创新强省 甘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从“甘蔗与制糖生态循环技术研究示范”、“蔗糖清洁生产与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制糖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3个方面,成功摸索出一条以蔗糖为主,有机肥、液态肥、活性炭、木糖等并举的循环经济之路,在云南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  1.甘蔗与制糖生态循环技术研究示范:形成了蔗稍氨化、微贮饲用技术、蔗叶隔行覆盖还田增肥技术。  2.蔗糖清洁生产与蔗糖深加工技术:利用蔗渣研发制糖专用吸附剂改进传统亚硫酸法制糖工艺,研发出蔗糖高端产品、试产出有机糖产品,研究开发P型颗粒状低聚果糖。  3.制糖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成功研发木糖生产的强制循环水解工艺,建成年产2500吨木糖生产线;研发形成废糖蜜生产燃料乙醇技术;吸收国内外生物有机肥生产中先进成熟、经济实用的基础上,创新研究,形成并自主设计出“利用生物技术进一步治理糖厂酒精废醪液生产有机肥”技术工艺,并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  技术负责人:张跃彬研究员郭家文副研究员

甘蔗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研发中心

蔗糖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研发中心是我所成立的新兴学科,主要开展蔗糖深加工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目前以开展精制糖、低聚果糖、朗姆酒、酵母、木糖(醇)、活性炭吸附剂、28烷醇研发为主。

甘蔗遗传育种研究中心

岗位科学家吴才文,男,1963年生,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学士学位。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人、全国甘蔗学会副秘书长、硕士生导师、国家甘蔗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际糖业科技协会会员。主持培育甘蔗新品种4个,参与培育9个;出版专著3本、主编《甘蔗高产栽培与加工新技术》;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96篇,其中主笔40余篇、通讯作者8篇、英文期刊9篇;申请专利17个,其中4个为第1发明人;主笔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3篇被评为优秀论文;获科技成果13个,其中获轻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成果5个,国家科技成果2个。 甘蔗遗传育种中心简介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遗传育种中心,主要承担强宿根、抗旱甘蔗(糖料专用、糖能兼用、能源专用)新品种、中间材料、亲本选育,甘蔗高效育种技术、良种繁殖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甘蔗新品种示范推广。       一、研究条件       拥有试验研究基地2个,良繁基地4个,占地近1000亩,良种繁育大棚10000平方米;配套光周期诱导室、杂交温室、甘蔗专用检疫温室、分子与细胞研究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植物组培中心、品质检测中心。       二、研究力量       团队拥有研究员2名、副研2名、助研5名、研实1名。“十一五"以来,审定甘蔗新品种9个,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个,申请专利15项。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       ●法国国际农业研究发展中心       ●墨西哥蔗糖工业与酒精商会       ●菲律宾甘蔗研究所       ●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等GMS国家 团队科研人员 姓 名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备注吴才文本科研究员甘蔗遗传育种国家甘蔗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甘蔗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硕士生导师陈学宽硕士研究员甘蔗遗传育种云南省甘蔗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硕士生导师刘家勇本科副研究员甘蔗遗传育种 夏红明本科副研究员甘蔗遗传育种 赵 俊本科助研甘蔗遗传育种 赵培方本科助研甘蔗遗传育种 杨 昆硕士助研甘蔗遗传育种 昝逢刚硕士助研甘蔗遗传育种 吴转娣硕士助研甘蔗遗传育种 姚 丽硕士研实甘蔗遗传育种  甘蔗育种技术研发甘蔗育种技术研发 在全国率先进行家系评价技术-育种效益大幅度提高首次将澳大利亚甘蔗家系评价技术引入国内并申请国家专利,筛选出了一批遗传力高、配合力强的糖料专用、能源专用和糖能兼用型甘蔗亲本和组合,一批甘蔗优良品种及材料有望对甘蔗产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选择方法:从单纯人工选择向软件选择方向发展。2、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家系,再选优良单株。3、效果:选择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的评价,育种效益可望提高。

甘蔗种质资源研究中心

一、中心概况  产品及加工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为技术依托,中心主要从事甘蔗科技研发、产品营销、科技咨询等工作。加工中心坚持“科技创新、跨越发展、以人为本,服务蔗糖”的理念,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根据蔗糖产业发展对甘蔗科技的要求,着力于甘蔗深加工产品开发、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2010年7月,产品推向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二、蔗糖产品  目前进入市场的产品有:精幼白糖礼盒装、精品白糖礼盒装、精品红糖礼盒装3个系列产品。  滇蔗红糖采用甘蔗研究所精心选育的无公害、无污染甘蔗为原料,结合百年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产品原汁原味,含钙、纳、镁、锌等人体所需的丰富微量元素,次产品通过ISO22000:2005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认证。  精品红糖   “滇蔗”精幼糖选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精心选育的无公害、无污染甘蔗为原料,采用现代先进碳酸法工艺加工而成的绿色食品。产品颗粒均匀、色泽油润、绿色、卫生、健康、入口甘甜的特点,携带方便,是家庭用糖的必备之选。

甘蔗植保研究中心

黄应昆,男,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现任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岗位科学家,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长期致力于甘蔗病虫害研发工作。承担完成了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农科院研究基金课题,在甘蔗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特别是对国内分布新纪录种“细平象”、“斑点象”和“赭色鸟喙象”等甘蔗重要新害虫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并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完成了国家"948"、云南省国际合作、重大农业推广、省院省校合作等项目,大力进行甘蔗综合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高新技术推广,为蔗糖产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承担完成中澳、中法等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建立了规范化的甘蔗主要病害检测技术方法,建成了国内第一家规范的、规模化的甘蔗脱毒种苗生产车间,为蔗糖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云南省优秀科普作品1项、第十一届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12项,获国家专利1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4部,参与编著出版专著3部。     主要研发工作之一  甘蔗病害检疫技术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和扩展,以昆明检疫温室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完善了甘蔗主要病害检测技术和方法及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化的“甘蔗进出口检疫和疫情检测程序”。主要包括:甘蔗细菌病(白条病、宿根矮化病)血清学检测技术(ELISA)和PCR检测技术;真菌病(黑穗病或霜霉病)PCR检测技术;病毒病(嵌纹病、斐济病、线条病、杆状病、条纹花叶病)ELISA和分子检测技术及类菌原体病害(白叶病)分子检测技术,为我国甘蔗病害检疫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同时,申请并通过了甘蔗引种检疫基地认定,为我国更好地开展国际间甘蔗品种引进和交换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依托先进的检测检疫设施,积极从国外引进高产高糖新种质(品种),先后从国外引进甘蔗品种和我国稀有的甘蔗种质资源300余份,选育出了高产高糖的云引2号、3号、4号等新品种并通过国家审定,选育出了VMC76-16、VMC88-354、VMC95-88、Q202、C266-70和SP80-0185等一批优良种质材料,提供杂交育种利用,极大丰富了我国甘蔗遗传育种基因源。  主要研发工作之二  甘蔗病害检测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  在云南省科技攻关“甘蔗重大病毒病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国家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甘蔗花叶病病原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国家和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甘蔗病害检测技术研究”等项目支持下,针对甘蔗病毒病、宿根矮化病、黑穗病、锈病等主要病害,开展了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并优化基于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制快速诊断试剂盒,应用于早期诊断监测与防控。  通过项目实施,探明了甘蔗病毒病、宿根矮化病、黑穗病、锈病等主要病害病原种类及主要株系(小种)类群及其遗传多样性,明确监测的病原目标基因;优化建立了甘蔗宿根矮化病、花叶病、黄叶病、黑穗病、锈病、杆状病、条纹花叶病、白叶病等主要病害血清及分子快速检测技术,为甘蔗病害早期诊断和防控、脱毒健康种苗检测及抗性育种提供技术支撑;制定出甘蔗种传病害种苗检测技术规程,建立了甘蔗重大病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应用示范。  主要研发工作之三  甘蔗重大虫害监测与防控新技术研究  ●90年代以来,对云南新发生的危险性害虫——蔗头象虫、蛀茎象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鉴定出我国甘蔗象虫种类4种新记录,摸清了不同象虫生活史习性和发生发展、种群消长规律,制定科学防治技术,进行了100多万亩的大面积防治技术推广,有效地控制了危险性害虫的发生发展。  ●“十一五”期间,为解决日趋严重危害甘蔗的蔗螟、蔗龟等重大虫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确定了主要发生种类及危害损失,摸清了发生规律,建立了预警监测技术,规模性地推广运用杀虫灯诱杀,为综合防治成功开辟了一条经济高效、环保安全新途径。  同时试验筛选出高效低毒、经济环保型农药,研究明确了相应的最佳施药时期和科学施药技术,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解决了生产上大面积综合防治蔗螟、蔗龟等重大害虫的技术问题,进行了200多万亩的大面积防治技术推广,有效地控制了发生危害,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边疆人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研发工作之四  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近年来,针对我国蔗区病虫害为害普遍,特别是种传病害危害日益严重,借鉴国外先进脱毒技术经验,研究开发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消化吸收了国际上最先进健康种苗生产技术,形成温水脱毒方法、工艺流程;优化完善了脱毒种苗生产技术和快繁技术体系,制定了标准化技术规程;建成中国第一家研发型甘蔗种苗脱毒处理车间。通过科技人员几年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宜我国蔗区的温水脱毒生产健康种苗技术,2009年获得了我国健康种苗核心发明专利,并同时申请了一批健康种苗繁育与检测专利技术。  目前温水脱毒种苗显著成效得到各级领导和制糖企业肯定认可和高度重视,部分企业领导多次到甘蔗所考察并商谈技术引进,进行开发示范。2010年,该技术被农业部纳入主推技术,并列为“甘蔗健康种苗示范项目”支持;被科技部立为成果转化资金重点项目,进行转化开发示范;参加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暨高新技术展,荣获优秀参展项目奖。  该技术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健康种苗生产技术,简便易行。田间栽种管理与大田生产一致,蔗农易于接受。与常规种苗相比,脱毒种苗在整个生长期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早生快发、伸长拔节早、长相健壮,脱毒种苗叶片光合速率、株高、茎径、有效茎数等参数指标均明显高于带病种苗,平均亩产比传统种植提高1.0吨以上,按吨蔗价350元计,亩增收350元,延长宿根年限2-3年,可降低种植生产成本,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同时还可提高蔗糖分(0.5%),降低糖厂吨糖生产成本,可有效地提高蔗糖业市场竞争力。  技术负责人:黄应昆研究员
< 1 >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