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官方网站!!!
甘蔗农艺研究中心
- 分类:机构设置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12-07
甘蔗农艺研究中心
- 分类:机构设置
- 发布时间:2018-12-07 16:31
岗位科学家
张跃彬, 男,1969年生,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二届中国糖业发展专家、《中国糖料》副主任委员、广西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专家、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人。
先后获云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云南首届农业科技青年标兵;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先后主编出版《甘蔗产业发展技术》、《甘蔗原料高效管理技术》、《蔗区土壤养分与科学施肥》、《云南蔗糖产业》、《双高甘蔗标准化综合技术》、《甘蔗高产创建技术》等6部著作。
郭家文研究员介绍
郭家文,男,1979年生,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学士。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书记,研究员,云南省技术创新培养人才。
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甘蔗栽培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期间全面系统的研究了云南蔗区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在甘蔗的营养生理与施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致力于甘蔗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目前主持农业行业专项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专著2本,在国家级期刊《土壤》、《土壤通报》、《西南农业学报》、《中国糖料》、《甘蔗糖业》等期刊主笔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适用新型专利1项。
团队科研人员
姓 名 | 学历 | 职 称 | 研究方向 | 备 注 |
张跃彬 | 硕士 | 研究员 | 甘蔗综合技术 | 国家甘蔗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第二届中国糖业专家《中国糖料》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 |
刘少春 | 本科 | 研究员 | 甘蔗栽培与生理 | 云南省甘蔗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 |
郭家文 | 本科 | 研究员 | 甘蔗营养与施肥 | 云南省农科院学术学科带头人 |
邓 军 | 硕士 | 副研研究员 | 甘蔗耕作与栽培 | |
樊 仙 | 硕士 | 助理研究要 | 甘蔗耕作与栽培 | |
冯 璐 | 硕士 | 助理研究员 | 甘蔗信息技术 | |
彭秋连 |
硕士 |
助理研究员 | 甘蔗信息技术 | |
李如丹 | 硕士 | 副研究员 | 甘蔗耕作与栽培 | |
刀静梅 | 本科 | 高级实验师 | 甘蔗营养与施肥 | |
李复琴 | 本科 | 助理研究员 | 甘蔗品质分析 | |
杨绍林 | 硕士 | 研究实习员 |
甘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开发
近年来,通过与蔗糖生产企业紧密结合,系统的研究了云南蔗区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并建立蔗区了土壤养分数据库;有针对性的研究了甘蔗对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养分需求规律;结合云南蔗区土壤养分状况、甘蔗的需肥规律、肥料的生产工艺等开展了甘蔗专用肥的研制与开发,向制糖企业提供甘蔗专用复合(混)肥配方。
获得的主要专利:一种甘蔗专用复混肥(专利号:200710066326.4);一种甘蔗专用叶肥(专利号:200810058376.2);一种甘蔗营养生长调节剂配方(专利号:200710066470.8);一种甘蔗专用肥(专利号:200810058374.3)。
先后完成12个蔗糖龙头企业,16个县(市)的蔗区土壤养分与施肥技术研发工作,对甘蔗复合肥专利配方示范推广85.9万亩,增产甘蔗53.26万吨,实现农业增收1.57亿元,成功的探索了一条科企结合,产业支持科研的新型科技创新之路。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技术负责人:刘少春 研究员 郭家文 副研究员
主要研发工作之二
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开发
— 云南山地小规模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和关键装备的试验示范
以国家行业专项“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开发”、国家甘蔗产业体系“甘蔗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为支撑,引进和研究开发国内外甘蔗生产机械30余台/套,实现甘蔗整地、种植、中耕管理、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甘蔗农机学科,建立了国家甘蔗产业体系“甘蔗机械化展示中心”。
主要研究:
(1)全程机械化作业对土壤及甘蔗生长的影响研究;全程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研究;甘蔗全程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2)全程机械化装备配置分析;甘蔗全程机械化作业农艺技术规范;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结合技术规程;
(3)甘蔗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及推广模式。

甘蔗原料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发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蔗糖厂信息化工程示范”课题、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项目的支持下,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发出多功能的现代甘蔗原料全程高效管理信息系统,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通过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成果一是在国内蔗区首次研发形成了集蔗区档案数据管理、甘蔗种植优化布局、成熟甘蔗优化砍运、收购自动计量与财务结算、考核管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程管理甘蔗原料的信息系统;二是在国内首次研究形成人工智能优化砍运系统,实现了早熟早砍,甘蔗高糖入榨,提高了甘蔗出糖率;三是在国内蔗区首次对甘蔗种植发展的奖励机制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了管理。
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技术负责人:杨华 助研 冯璐 助研
主要研发工作之四—科技创新强省
甘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从“甘蔗与制糖生态循环技术研究示范”、“蔗糖清洁生产与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制糖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3个方面,成功摸索出一条以蔗糖为主,有机肥、液态肥、活性炭、木糖等并举的循环经济之路,在云南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
1.甘蔗与制糖生态循环技术研究示范:形成了蔗稍氨化、微贮饲用技术、蔗叶隔行覆盖还田增肥技术。
2.蔗糖清洁生产与蔗糖深加工技术:利用蔗渣研发制糖专用吸附剂改进传统亚硫酸法制糖工艺,研发出蔗糖高端产品、试产出有机糖产品,研究开发P型颗粒状低聚果糖。
3.制糖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成功研发木糖生产的强制循环水解工艺,建成年产2500吨木糖生产线;研发形成废糖蜜生产燃料乙醇技术;吸收国内外生物有机肥生产中先进成熟、经济实用的基础上,创新研究,形成并自主设计出“利用生物技术进一步治理糖厂酒精废醪液生产有机肥”技术工艺,并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
技术负责人:张跃彬 研究员 郭家文 副研究员
-
国家糖料产业体系开远综合试验站蔡青研究员一行调研勐海、澜沧、元江、新平蔗区
根据国家糖料产业体系开远综合试验站重点任务内容,为进一步了解试验站四个辐射县(勐海、澜沧、元江、新平)2017年示范品种的田间表现,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对甘蔗产业的支撑作用,2017年11月9-14日,开远综合试验站站长蔡青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一行4人深入勐海、澜沧、元江、新平蔗区实地调研了甘蔗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效果,分别在勐海县甘蔗技术推广站、澜沧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元江县经济作物工作站、新平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查看了云蔗08-1609、云蔗09-1601、粤糖43号、福农09-4095、桂糖40号、福农07-3206、柳城07-150等品种的田间表现,其中,云蔗08-1609在四个蔗区的表现较优。 期间,蔡青站长还详细了解了各辐射县甘蔗产业情况,并就2017年甘蔗产业经济调查问卷的开展情况作了部署,针对调查过程中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解答。最后,就年底开展示范品种产量和糖分数据的调查、收集做了进一步明确。
-
甘蔗所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参加国家甘蔗体系2016年年终总结会议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2016年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终总结和考评工作的通知》要求,为了做好2016年度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的工作总结及人员考核工作,2017年2月18-23日,国家甘蔗体系2016年年终工作总结大会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农业部和广西自治区相关领导莅临指导。 首席科学家陈如凯教授主持会议,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团队成员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以下简称“云南甘蔗所”)岗位科学家张跃彬研究员、吴才文研究员、黄应昆研究员和开远试验站站长蔡青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一行4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岗位科学家张跃彬研究员、吴才文研究员、黄应昆研究员和开远试验站站长蔡青研究员分别围绕2016年初各岗位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重点任务、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应急性技术服务、前瞻性研究任务及其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汇报,重点对各岗位的工作亮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考评中,云南甘蔗所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考核名次整体靠前,其中,张跃彬研究员和黄应昆研究员考核为优秀。另外,根据产业发展科技需要,会议还对2017年体系工作计划进行分组讨论,并就2017年跨体系合作、扶贫及创新驱动等工作进行了重点讨论。
-
国家甘蔗产业体系育种室“十三五”重点研究任务研讨会在昆明顺利召开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农业部“转方式,调结构”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攻坚之年,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要求各研究室认真梳理甘蔗产业“十三五”需要优先解决的、事关体系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问题,形成“十三五”的重点任务。 2016年3月7-10日,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十三五”重点研究任务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议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简称“云南甘蔗所”)承办,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主任许莉萍教授主持,甘蔗所副所长、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吴才文研究员一行4人参加了会议,并承担了会议的组织工作。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还指派了体系秘书、机械、栽培和植保研究室岗位专家和部分综合试验站站长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在全面总结育种研究室“十二五”取得的成绩和科学客观分析我国甘蔗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技术需要求的基础上对育种研究室“十三五”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研讨,形成了“适宜机械化的甘蔗新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和“强宿根抗逆甘蔗种质创制与评价技术”等2项重点研究任务,任务拟通过技术创新、资源评价、抗旱、抗寒、抗病、养分利用和品种适应机械化等遗传特性研究,从种质、亲本和品种等关键技术上突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下一步育种研究室各岗位科学家及其团队成员将围绕重点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推进各项研究,为我国蔗糖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关键的品种技术支撑。
-
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十三五”研究任务内容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甘蔗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科学规划“十三五”工作任务,切实发挥体系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2016年3月8-9日,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十三五”研究任务内容研讨会在昆明顺利召开。 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广西甘蔗研究所黄诚华博士、福建农林大学高三基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张树珍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黄应昆研究员以及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孙东磊高级农艺师等5个岗位团队的岗位科学家或代表及其主要技术骨干7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同时还邀请了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云南德宏综合试验站张永港站长、广西柳城综合试验站卢文祥站长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当前我国不同生态蔗区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为害情况和存在问题、技术需求及防控思路、对策,结合甘蔗生产实际,探讨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形势与趋势,重点研讨了研究室“十三五”工作任务与考核指标。 研究室主任、广西甘蔗研究所黄诚华博士对会议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各位专家的热烈讨论,明确了研究室“十三五”研究方向和重点,要求大家围绕会议研讨内容,抓紧时间补充完善研究室“十三五”工作任务,并着手制定各团队“十三五”的重点任务和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等工作内容。
地址: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 电话:0871-65892704 传真:0873-7222489
版权所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滇公网安备 53250202000134号 滇ICP备11003733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