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官方网站!!!
新华网:低纬高原甘蔗产业高糖技术创新应用支撑云南蔗糖分、出糖率创新高
- 分类:工作动态
- 作者:
- 来源:新华网
- 发布时间:2022-06-28
新华网:低纬高原甘蔗产业高糖技术创新应用支撑云南蔗糖分、出糖率创新高
- 分类:工作动态
- 发布时间:2022-06-28 08:54
签约仪式(6月27日摄)。新华网 雷雁雯 摄
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以下简称“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主办的“我国糖料蔗主产区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研讨会”27日在昆明举行。
会上,来自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产业的专家们就低纬高原甘蔗产业高糖技术创新应用、云南甘蔗糖业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糖业概况、国际甘蔗科技新进展等内容展开讨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签署了“桂滇甘蔗科技合作协议”。
多方联动创新技术 实现云南甘蔗品种自主知识产权化
云南蔗糖产区地处低纬高原地区,自然生态复杂多样,此前,甘蔗产业存在栽培技术落后、制糖工艺不良等问题,致使云南省甘蔗单产低下,出糖率低。针对以上问题,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昆明克林轻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多家蔗糖企业,通过20年时间,从高糖品种选育与优势区域布局应用、抗旱丰产栽培以及制糖工艺技术等方面,系统攻克了云南省甘蔗产业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截至目前,云南省甘蔗农业单产突破4.8吨,蔗糖分达15.1%,出糖率突破13.04%,居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主产蔗区甘蔗蔗糖分、出糖率、吨糖生产成本等多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省份。
近年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甘蔗科研单位,根据低纬高原自然生产条件,从国内外引进种质资源673份,筛选出117份优异种质;通过5600个杂交组合和160万实生苗育种选择研究,筛选出了抗逆、高糖核心亲本26份,育种效果好、特殊配合力高的核心高糖杂交组合21个,形成了中国低纬高原抗逆高糖核心亲本体系。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创建了集“经济遗传值评价、理想株型选择和抗旱性评价”为一体的高糖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云蔗05-51”“云蔗08-1609”“云蔗11-3898”等19个高糖品种,让云南甘蔗品种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据了解,在创新栽培技术方面,针对低纬高原冬春少雨干旱的实际,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发明全膜覆盖抗旱保水技术和宿根蔗低砍蔸促进地下芽位萌发持续丰产技术,解决了干旱制约甘蔗品种萌发生长的栽培难题。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新植甘蔗亩提高单产1.70吨,宿根甘蔗提高0.95吨,延长宿根年限2——3年,提高糖分0.48个百分点,在云南旱地生产示范中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达9.17吨。2022年,此项技术成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云南年应用193.6万亩,辐射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全国主产区。
专家们围绕甘蔗产业展开讨论(6月27日 摄)。新华网 雷雁雯 摄
加速构建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助力制糖加工设备远销国内外
据了解,昆明克林轻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科研设计单位和制糖企业,率先攻克一步法万吨级压榨机组设备以及配套强制喂料系统技术难题,应国内外糖业规模化、自动化发展趋势的需求,自主研制20000TCD大型糖厂生产线关键设备及其自动控制系统,在甘蔗自卸、压榨提汁及其控制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的突破,使云南蔗糖企业日榨量从项目实施前的2275吨,提升到了2021年的3450吨,产业规模集中度提高了51.6%。
日处理万吨级特大型甘蔗压榨机组和技术的成功研发,使云南成为国家糖业装备研究制造中心和糖业机械设备技术辐射中心,蔗糖加工设备技术在保障云南蔗糖产业发展、服务全国的同时,远销南亚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2020年以来,云南甘蔗新品种新技术在缅甸蔗区累计推广应用100.42万亩,增产甘蔗130.55万吨;在老挝累计推广应用32.00万亩,增加老挝农民效益1.497亿元。境外甘蔗入榨,为云南省增加食糖22.01万吨、食糖产值12.765亿元,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
国家糖料产业体系开远综合试验站蔡青研究员一行调研勐海、澜沧、元江、新平蔗区
根据国家糖料产业体系开远综合试验站重点任务内容,为进一步了解试验站四个辐射县(勐海、澜沧、元江、新平)2017年示范品种的田间表现,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对甘蔗产业的支撑作用,2017年11月9-14日,开远综合试验站站长蔡青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一行4人深入勐海、澜沧、元江、新平蔗区实地调研了甘蔗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效果,分别在勐海县甘蔗技术推广站、澜沧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元江县经济作物工作站、新平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查看了云蔗08-1609、云蔗09-1601、粤糖43号、福农09-4095、桂糖40号、福农07-3206、柳城07-150等品种的田间表现,其中,云蔗08-1609在四个蔗区的表现较优。 期间,蔡青站长还详细了解了各辐射县甘蔗产业情况,并就2017年甘蔗产业经济调查问卷的开展情况作了部署,针对调查过程中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解答。最后,就年底开展示范品种产量和糖分数据的调查、收集做了进一步明确。
-
甘蔗所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参加国家甘蔗体系2016年年终总结会议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2016年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终总结和考评工作的通知》要求,为了做好2016年度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的工作总结及人员考核工作,2017年2月18-23日,国家甘蔗体系2016年年终工作总结大会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农业部和广西自治区相关领导莅临指导。 首席科学家陈如凯教授主持会议,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团队成员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以下简称“云南甘蔗所”)岗位科学家张跃彬研究员、吴才文研究员、黄应昆研究员和开远试验站站长蔡青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一行4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岗位科学家张跃彬研究员、吴才文研究员、黄应昆研究员和开远试验站站长蔡青研究员分别围绕2016年初各岗位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重点任务、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应急性技术服务、前瞻性研究任务及其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汇报,重点对各岗位的工作亮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考评中,云南甘蔗所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考核名次整体靠前,其中,张跃彬研究员和黄应昆研究员考核为优秀。另外,根据产业发展科技需要,会议还对2017年体系工作计划进行分组讨论,并就2017年跨体系合作、扶贫及创新驱动等工作进行了重点讨论。
-
国家甘蔗产业体系育种室“十三五”重点研究任务研讨会在昆明顺利召开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农业部“转方式,调结构”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攻坚之年,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要求各研究室认真梳理甘蔗产业“十三五”需要优先解决的、事关体系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问题,形成“十三五”的重点任务。 2016年3月7-10日,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十三五”重点研究任务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议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简称“云南甘蔗所”)承办,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主任许莉萍教授主持,甘蔗所副所长、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吴才文研究员一行4人参加了会议,并承担了会议的组织工作。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还指派了体系秘书、机械、栽培和植保研究室岗位专家和部分综合试验站站长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在全面总结育种研究室“十二五”取得的成绩和科学客观分析我国甘蔗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技术需要求的基础上对育种研究室“十三五”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研讨,形成了“适宜机械化的甘蔗新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和“强宿根抗逆甘蔗种质创制与评价技术”等2项重点研究任务,任务拟通过技术创新、资源评价、抗旱、抗寒、抗病、养分利用和品种适应机械化等遗传特性研究,从种质、亲本和品种等关键技术上突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下一步育种研究室各岗位科学家及其团队成员将围绕重点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推进各项研究,为我国蔗糖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关键的品种技术支撑。
-
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十三五”研究任务内容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甘蔗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科学规划“十三五”工作任务,切实发挥体系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2016年3月8-9日,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十三五”研究任务内容研讨会在昆明顺利召开。 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广西甘蔗研究所黄诚华博士、福建农林大学高三基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张树珍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黄应昆研究员以及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孙东磊高级农艺师等5个岗位团队的岗位科学家或代表及其主要技术骨干7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同时还邀请了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云南德宏综合试验站张永港站长、广西柳城综合试验站卢文祥站长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当前我国不同生态蔗区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为害情况和存在问题、技术需求及防控思路、对策,结合甘蔗生产实际,探讨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形势与趋势,重点研讨了研究室“十三五”工作任务与考核指标。 研究室主任、广西甘蔗研究所黄诚华博士对会议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各位专家的热烈讨论,明确了研究室“十三五”研究方向和重点,要求大家围绕会议研讨内容,抓紧时间补充完善研究室“十三五”工作任务,并着手制定各团队“十三五”的重点任务和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等工作内容。
地址: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 电话:0871-65892704 传真:0873-7222489
版权所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滇公网安备 53250202000134号 滇ICP备11003733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昆明